首页 > 职教动态 > 正文

《中华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3-2024)》典型案例库丨山东省:做强“五个服务”释放现代化强省建设的职教力量

作者:admin时间:2025-04-01点击数:

一、实施背景

山东省是职教大省,现有职业院校541所、在校生274.4万人,其中,中职学校448所、在校生133.1万人,高职院校93所、在校生141.3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与山东省连续三轮共建职业教育2012年,基于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部省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2020年,基于支持山东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3年,基于支持山东建设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为主线。山东职业教育创新步伐不停歇、改革主线不间断,主要标志性成果在全国稳居前列,两次入选国务院激励的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山东职业教育吸引力持续增强,与产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越来越相契合、越来越相适应,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服务产业,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份,建立完善产教对话机制,省直14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11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个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40余个混改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百亿元。对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和主要产业园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全面参与,做深做实47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产教深度对接、双向赋能,服务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

(二)服务县域,赋能新农人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着眼于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人留住人,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在特色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人才需求迫切的人口大县和经济大县、强县、特色县,遴选11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初中后三二连读教育,县域内高职院校达到26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28%,平均每年为县域输送近1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了一批在家门口创业的致富能手。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建设50所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探索田间大学”“乡村学院等办学模式,6所学校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校、居全国第1位。

(三)服务走出去,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启动实施海外·墨学院建设计划,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有组织地推动校企组团出海。省直10部门联合出台支持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十项措施,教随产出、产教同行,鼓励职业院校境外办学,在外汇管理、国有资产使用、出入境、学历学位授予、境外院校教师聘用等方面大力支持。有组织地推动50所职业院校与央企和地方大型企业合作,建设34职业技能+中文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并以山东的两位先贤匠圣鲁班、中华科圣墨子命名为·墨学院2023年培训海外员工3万余人次,为海外中资企业打造本土化技能人才队伍。

(四)服务学校,将办学自主权充分交给学校。深化放管服改革,将研发机构设置、人才招聘、职称评审、内部薪酬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五项权利,全部下放到学校。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和绩效工资制度,对业界优秀人才可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学校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极大地激活了学校内生动力。

(五)服务学生,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围绕产业升级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中职学生既可以上高职专科和本科,又可以上应用型大学,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就业有了更大空间,也为山东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等教育、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成果成效

(一)建设了一批高水平院校和专业。对标产业变革和技术升级,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开发优质资源,放大服务倍增效能。专业方面,实施专业数字化改造,省级按照每个专业群3000万投入标准,建设150个特色化专业(群)。课程与教材方面,投入1.5亿元,校企合作建设首批3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315种省级规划教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山东职业教育资源云空间。教师方面,1117业界精英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进入职校,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全省双师比例超过60%。实践基地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16市每市建设一个开放型大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错位建设194个分中心,构建技术领先、有效共享的实践基地体系。山东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稳居全国第1位,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数量分居全国第23位,全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数量,分居全国第12位。

(二)显著改善职业教育吸引力。近三年,全省中考招生中有11.16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而选择了中职,高考招生中有12.37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4.6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职教高考报名人数从2012年的不到4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27.6万人。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山东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山东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海洋强省、脱贫攻坚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四、经验总结

山东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三个导向:一是目标导向,把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撬动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支点,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二是问题导向,紧盯堵点断点难点,事不避难、攻坚克难,科学务实设计政策制度,能前进一小步的决不原地踏步,能阔步前进的决不小步走;三是效果导向,把握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内在规律,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实实在在的效果改变社会认知,赢得各界支持。最大的特点是系统设计,一揽子制定政策制度,整省推进、上下联动,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最大的特色是守正创新,锚定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这个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改革主线不间断,创新步伐不停歇;最大的突破是转变社会认知,政策动、社会就会跟着动,学生和家长开始摘掉有色眼镜,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招收低分生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最大的成效是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显著增强,有力支撑了全省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引自:中华职业教育社微信公众号(2025328日)



版权归属: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 地址:泰安市天烛峰路281号 | 信息备案号:鲁ICP备0502077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