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近日,教育与艺术系在图书馆展厅成功举办“非遗文化体验日”活动。活动设置了掐丝珐琅、古法拓片、大汶口文创、创意布艺盘扣、团扇制作及学生创新文创实践六大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反响积极。
沉浸式非遗体验,感受传统技艺魅力。活动现场,师生们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作品,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掐丝珐琅体验区,参与者以铜丝勾勒图案,填充彩砂,感受景泰蓝工艺的精巧与华美;古法拓片区,师生们用宣纸和墨汁拓印碑刻纹样,体验“千年复印术”的神奇;大汶口文创区,新石器时代的古朴纹样与现代设计碰撞,激发了参与者的创作灵感;创意布艺盘扣区,一针一线间,东方服饰的典雅之美跃然指尖;团扇制作区,大家或绘制水墨丹青,或装饰掐丝刺绣,打造属于自己的古风雅扇;学生创新文创实践展区则展示了教育与艺术系学子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优秀作品,体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诠释。
非遗+教育,让文化传承更生动,教育与艺术系党总支书记张莹表示:“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活态的文化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师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激发创新思维,推动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与发展。”
参与活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陶羽兴奋地说:“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这些技艺,今天自己动手尝试,才发现非遗如此有趣!尤其是掐丝珐琅,看似简单,实则非常考验耐心和技巧,让我对传统工匠更加敬佩。”
创新赋能,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本次活动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承,更强调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许多师生在体验后表示,非遗并非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可以通过创意设计融入日常的活态文化。例如,大汶口纹样被运用在手机壳、帆布包上,盘扣技艺转化为时尚饰品,展现了非遗的无限可能。未来教育与艺术系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方式,融合现代艺术创新传统文化,推动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让非遗在教学与创作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初审:张晓宁 复审:张海声 终审:张莹)








